首页 资讯 正文

沿着祖先的路寻找归途——马来西亚籍华裔主持人、艺人郑六月的寻根故事

体育正文 72 0

沿着祖先的路寻找归途——马来西亚籍华裔主持人、艺人郑六月的寻根故事

沿着祖先的路寻找归途——马来西亚籍华裔主持人、艺人郑六月的寻根故事

《小娘惹之翡翠山》剧照,郑(zhèng)六月(右一)参演此剧(cǐjù)。 (受访者供图) 东南网5月26日报道(bàodào)(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) 最近,讲述东南亚华人家族故事的年度大戏《小娘惹之翡翠山》刚刚热(rè)映结束。参演此剧的马来西亚籍华裔主持人、影视(yǐngshì)艺人郑六月引起了(le)许多粉丝的关注,她在小红书App上发布的“福州寻根(xúngēn)之旅合集”也获得了热捧。 100年前,正是福建人“下(xià)南洋”的高峰时期,郑六月的外公跟随亲人从福州市寿山乡芹石村出发,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“讨生活”,从此“再回福州看一看”成了外祖父那一代人一生(yīshēng)的夙愿(sùyuàn)。不久前,郑六月陪同家中长辈赴榕寻根,并用(bìngyòng)镜头记录下这段旅程。 一碗红糟面线,压上两颗寓意“平平安安”的鸭蛋,唇齿间满是(shì)外婆的味道;一栋百年(bǎinián)木制老宅,庭院里的一草一木,房间里的一个个老物件,都写满了外公(wàigōng)儿时的记忆…… 尽管(jǐnguǎn)六天五夜的寿山乡之行已过去4个月,但郑六月依旧记忆犹新,也始终未忘寻根(xúngēn)的初心。 20世纪20年代,郑(zhèng)六月的外公与亲人在马来西亚霹雳州曼绒(zhōumànróng)县的实兆远定居,这里是来自福州的移民开垦出的聚集点,被称为“小福州”。而后,外公与同样祖籍福州的外婆结合(jiéhé),生下了10个孩子。尽管忙于(mángyú)生计,但他们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亲人,而这份(zhèfèn)思念化成了一封封家书。 “直到去世,外公(wàigōng)、外婆(wàipó)都未能如愿回到家乡探亲。那些家书里,字里行间的(de)思念深深地触动了我们,也成为大家赴榕寻根的动力。”郑六月回忆道。 几年前,郑六月的(de)母亲依照(yīzhào)家书上的地址,率先联系上了(le)寿山乡的亲人,而随着长辈们年纪渐长,“一起回寿山乡看一看”成了大家的心愿。于是,今年2月,郑六月陪着家中10多名亲戚从(cóng)马来西亚飞到了福州,开启一段跨越百年的寻根之旅。 沿着祖先走过的路寻根谒祖,郑六月脑海中原本抽象的福州终于具象化:一路从(cóng)机场出发,沿途道路宽敞、高楼林立、绿意盎然,让(ràng)她领略到(lǐnglüèdào)了福州的现代化;回到寿山乡芹石村,一道道热腾腾的美食、一张张热情洋溢的面庞,让她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;探访寿山石馆,漫游三坊七巷(sānfāngqīxiàng),夜游闽江,让她体会(tǐhuì)到了福州的人文魅力。 “七溜八溜,不离福州。从小我便(biàn)跟着外婆在马来西亚的(de)‘小福州’长大,她一直用福州方言跟我交流。所以,我知道福州就是我的故乡(gùxiāng)。”郑六月将这段旅程制作成多个小视频,发布在小红书App上,粉丝短短几日(jǐrì)就猛涨了1万多,“这说明寻根是中国(zhōngguó)人融入血脉的情怀,无论身处何地,我们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,渴望了解自己的祖先,追溯家族的起源(qǐyuán)”。 不知来处,焉知(yānzhī)归途?打开小红书App,郑六月的账号里有一个专门的“福州(fúzhōu)寻根之旅”合集,里面的大部分视频都(dōu)有上百甚至上千条网友留言,以及上万个点赞。 其中,留言最多的是“我也想在妈妈有生之年,找到(zhǎodào)大伯(dàbó)的家”“我的祖籍在福建永春,有机会(jīhuì)也要回去看看”“看了你的视频,我也有了寻根的念头”诸如此类共鸣的话语。 在(zài)众多留言中,有一条令郑六月最为难忘。一位名叫Alvin Goh的马来西亚网友询问她:“刚刚看到了你(nǐ)的寻亲视频,不知道能不能帮我100岁的阿公寻找(xúnzhǎo)他在福建的亲人?” “一位(yīwèi)百岁老人依然记挂着(jìguàzhe)家乡的亲人。”这条讯息,让郑六月感动不已。她(tā)迅速联系刚刚认识(rènshí)不久的福州亲朋好友,将(jiāng)Alvin Goh发来的基本信息转发给他们——老人叫吴发利,来自福清东张镇先进村芹寿山,1936年跟随父亲吴金桂下南洋,1996年曾回福清,却发现家乡变成(biànchéng)了东张水库,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故乡的亲人。 今年4月,收到郑六月的(de)讯息后,她的福州朋友圈迅速行动(xùnsùxíngdòng)起来。“我也是福清人,我来试试看。”福州晋安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王颖芳通过(tōngguò)当地侨联系统,对照郑六月提供的基本信息,经过多方求证,将吴发利老人的家族关系梳理了出来,最终找到了吴发利的堂侄(tángzhí)吴荣华,并(bìng)取得了手机号码。 随即,王颖芳将这一消息告知郑六月,当晚一场激动人心的视频连线感动了许多网友(wǎngyǒu)。“阿公,你的亲人找到啦!”“真是太感谢了,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回去看一看!刚看(gāngkàn)完《小娘惹(rě)之(zhī)翡翠山》,没想到帮助(bāngzhù)我寻根的人就是里面的‘妈姐’。”视频里,郑六月与老人第一次见面,但共同的寻根经历,让他们相谈甚欢、气氛融洽。 正是这一次的寻根之约,让郑六月有(yǒu)了一个大胆的想法(xiǎngfǎ):拍摄一部讲述海外(hǎiwài)华侨华人寻根的纪录片,在帮助他们寻根的同时,也将这份海外华侨华人的根脉情怀记录下来,并一代代传承下去。 如果说寻根(xúngēn)之行,郑六月收获的(de)是满满的(mǎnmǎnde)乡情和内心的充盈,那么,帮助更多人寻根,拍摄寻根纪录片的想法,则源于她对中华文化的热爱。 “为什么你是马来西亚人,中文(zhōngwén)却说(shuō)得这么好?”每一回(yīhuí),面对这样的好奇,郑六月都会告诉他们:“因为我是马来西亚华裔第三代,从小父母在家里就说中文,而且(érqiě)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子弟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就读于(jiùdúyú)华校 ,为学习中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”2006年,中学毕业后,郑六月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喜爱(xǐài),前往华语高校进一步精进自己的中文造诣。 在郑六月(liùyuè)看来,学习中文不仅传承、发扬了中华文化,而且(qiě)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。由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地缘相近,且华侨华人在人口中占据一定比例,因此中文在两国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(pǔbiàn)。所以,郑六月大学毕业后,很快就找到了工作,顺利成为一名(yīmíng)中文主持人。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(rén)。2019年(nián),郑六月(liùyuè)赴新加坡发展,签约新加坡新传媒,不仅继续担任中文节目的主持人,还开始参加华语影视剧的拍摄,成为新加坡、马来西亚一带知名的明星。 “我(wǒ)非常喜欢自己(zìjǐ)(zìjǐ)的工作,因为它不仅能接触到我热爱的中文,而且还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,让我能不断地提升、锻炼自己。”郑六月坦言,当前她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人了解、喜爱中文,成为一位(yīwèi)传承、推广中华文化的“使者”。 郑六月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每年农历(nónglì)正月,马来西亚新山市柔佛古庙(gǔmiào)都(dōu)会举办游神活动,这是当地华侨华人庆祝中国(zhōngguó)农历春节的重要仪式。郑六月就居住(jūzhù)在新山市,每日往返新马两地工作,她对这项中华(zhōnghuá)传统文化格外重视,应邀担任了擎旗手。活动当天,她会身着中国传统服饰,高举柔佛古庙幡旗,徒步走完约8公里的游行线路。神轿过(shénjiàoguò)处,舞龙、舞狮等中华传统艺术轮番上演,将中国年的气氛推向一个个高潮。 “目前,马来西亚(mǎláixīyà)正联合新加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,希望将柔佛古庙游神项目列入(lièrù)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我希望,能在其中尽一份力,将这项有着百年(bǎinián)历史的文化庆典推向世界的舞台,让全球(quánqiú)民众都能看到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努力与成果。”郑六月满怀憧憬地说道(shuōdào)。 心之所向,身之所往。无论是帮助(bāngzhù)海外华侨华人找到“回家的路”,还是致力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创新,对郑六月来说,这都(dōu)是留在(liúzài)根脉里的责任和使命,这条路她会一直走下去…… 郑六月(二排右一)带领家中(jiāzhōng)长辈来榕寻根,与寿山乡亲人(rén)合影。 (受访者供图) 每年农历正月,马来西亚新山市柔佛古庙都会举办(jǔbàn)游神活动,这是当地华侨(huáqiáo)华人庆祝中国农历春节(chūnjié)的重要仪式。郑六月担任擎旗手。(受访者供图) 郑六月(二排左一(zuǒyī))带领家中长辈来榕寻根,与寿山(shòushān)乡亲人在外祖父的百年老宅前合影。(受访者供图)
沿着祖先的路寻找归途——马来西亚籍华裔主持人、艺人郑六月的寻根故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