椰壳里种出“番茄森林”!当番茄“渴了”“饿了”还能精准投喂→
椰壳里种出“番茄森林”!当番茄“渴了”“饿了”还能精准投喂→
椰壳里种出“番茄森林”!当番茄“渴了”“饿了”还能精准投喂→根据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昨天(3日)19点,联合收割机工作重心分布在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(běibù)、江苏南部、安徽大部、山东(shāndōng)西北部,以及关中平原地区(dìqū)。
今明两天(4日至5日)全国(quánguó)麦收区大部天气晴好。
今年以来,各粮食主产区紧盯实现粮食产量1.4万亿斤左右(zuǒyòu)的目标,抓实抓细(zhuāxì)大面积单产提升措施,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,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(nóngchǎnpǐn)稳产保供。
山东邹城小麦(xiǎomài)收割已近三成 新型农机助力增收
眼下,山东省邹城市50多(duō)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。依托新机具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(shōugē),保障夏粮丰收。
为了让小麦“丰收在望”变成“丰收到手”,近年来,邹城市农机部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械。收割作业中,新型联合收割机脱粒(tuōlì)分离效率高、粮食损失率低(dī)、作业模式灵活可调,相比其他机型(jīxíng),作业效率提升超2倍,小麦收割损失率降至1%左右,按每亩减损5公斤计算,邹城50多万亩(wànmǔ)小麦可增收2500吨以上(yǐshàng)。
目前,邹城市(zōuchéngshì)小麦收割进度已近三成。“三夏”期间,邹城将投入农机设备2900余台/套,组建3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(fúwùduì),9家烘干中心也随时做好应对(yìngduì)极端恶劣天气的(de)准备,全力确保夏粮颗粒归仓。
河南太康麦收结束(jiéshù)夏种开始 玉米大豆正在播
河南周口市太康县的麦收工作已基本结束,当地(dāngdì)农业部门派出农技人员(rényuán)来到(láidào)田间地头,指导农户开展播种抗旱作业,保障玉米、大豆播种质量。
太康县高贤乡戴庄村的田地里多台播种(bōzhǒng)机正在作业,由于当地近期少雨,玉米、大豆(dàdòu)播种后如不及时抗旱浇水,会影响出苗率(chūmiáolǜ),造成秋季作物减产。为了(wèile)保证播种质量,农技人员根据不同地块、不同墒情,为农户制定播种方案。
太康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丁树峰:近期天气干旱,土壤湿度(tǔrǎngshīdù)不够。因此(yīncǐ)播种玉米要注意:
- 一是增加(zēngjiā)播量(bōliàng),达到4500粒到5000粒
- 二是增加播种深度,达到5厘米
- 三是播后要及时浇水
据了解,太康县(tàikāngxiàn)预计玉米播种(bōzhǒng)面积134万亩,大豆播种面积近3万亩。目前,整体播种进度已超八成。
内蒙古小番茄挂(guà)空中 科技赋能种植
内蒙古乌兰察布的番茄迎来了收获高峰期。在(zài)察右前旗的一座“植物工厂”,种植了大约30万株串收番茄,粒粒(lìlì)饱满(bǎomǎn)悬挂在空中,好似一片“番茄森林”。下面,一起到这座神奇的“植物工厂”看一看↓
这里的番茄生长不依赖土壤(tǔrǎng)。番茄采用无土栽培(wútǔzāipéi)技术,它的“家”是椰子壳做的椰糠,根须稳稳扎在椰糠基质(jīzhì)中。1株番茄只需要6升基质,就可以长出大约40串小番茄。
同时“植物工厂”还配备(pèibèi)了基质称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上面(shàngmiàn)的传感器,将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浓度等(děng)参数汇集到电脑,进行实时监测,大致估算出这一片区番茄的营养是否均衡。当监测到番茄“渴了”“饿了”,工作人员就会配比水肥及时(jíshí)“投喂”。
此外,这里还(hái)采用生物防治技术,比如诱捕器、粘虫板,来对抗病虫害。正是这些科技的助力,加上科学的管护(guǎnhù),这里的番茄可以全年采收(cǎishōu),产量比传统大棚提升了3至5倍,每平方米能(néng)结出22公斤左右的番茄。
自2021年建成智能温室以来(yǐlái),吸引了周边农牧民(nóngmùmín)转变为产业工人,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,创造年产值3亿元。从靠天吃饭到科技(kējì)赋能,从季节限定到四季(sìjì)飘香,一串串的小番茄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来源:央视(yāngshì)新闻客户端

根据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昨天(3日)19点,联合收割机工作重心分布在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(běibù)、江苏南部、安徽大部、山东(shāndōng)西北部,以及关中平原地区(dìqū)。
今明两天(4日至5日)全国(quánguó)麦收区大部天气晴好。
今年以来,各粮食主产区紧盯实现粮食产量1.4万亿斤左右(zuǒyòu)的目标,抓实抓细(zhuāxì)大面积单产提升措施,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,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(nóngchǎnpǐn)稳产保供。
山东邹城小麦(xiǎomài)收割已近三成 新型农机助力增收
眼下,山东省邹城市50多(duō)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。依托新机具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(shōugē),保障夏粮丰收。
为了让小麦“丰收在望”变成“丰收到手”,近年来,邹城市农机部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械。收割作业中,新型联合收割机脱粒(tuōlì)分离效率高、粮食损失率低(dī)、作业模式灵活可调,相比其他机型(jīxíng),作业效率提升超2倍,小麦收割损失率降至1%左右,按每亩减损5公斤计算,邹城50多万亩(wànmǔ)小麦可增收2500吨以上(yǐshàng)。

目前,邹城市(zōuchéngshì)小麦收割进度已近三成。“三夏”期间,邹城将投入农机设备2900余台/套,组建3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(fúwùduì),9家烘干中心也随时做好应对(yìngduì)极端恶劣天气的(de)准备,全力确保夏粮颗粒归仓。
河南太康麦收结束(jiéshù)夏种开始 玉米大豆正在播
河南周口市太康县的麦收工作已基本结束,当地(dāngdì)农业部门派出农技人员(rényuán)来到(láidào)田间地头,指导农户开展播种抗旱作业,保障玉米、大豆播种质量。
太康县高贤乡戴庄村的田地里多台播种(bōzhǒng)机正在作业,由于当地近期少雨,玉米、大豆(dàdòu)播种后如不及时抗旱浇水,会影响出苗率(chūmiáolǜ),造成秋季作物减产。为了(wèile)保证播种质量,农技人员根据不同地块、不同墒情,为农户制定播种方案。

太康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丁树峰:近期天气干旱,土壤湿度(tǔrǎngshīdù)不够。因此(yīncǐ)播种玉米要注意:
- 一是增加(zēngjiā)播量(bōliàng),达到4500粒到5000粒
- 二是增加播种深度,达到5厘米
- 三是播后要及时浇水
据了解,太康县(tàikāngxiàn)预计玉米播种(bōzhǒng)面积134万亩,大豆播种面积近3万亩。目前,整体播种进度已超八成。
内蒙古小番茄挂(guà)空中 科技赋能种植
内蒙古乌兰察布的番茄迎来了收获高峰期。在(zài)察右前旗的一座“植物工厂”,种植了大约30万株串收番茄,粒粒(lìlì)饱满(bǎomǎn)悬挂在空中,好似一片“番茄森林”。下面,一起到这座神奇的“植物工厂”看一看↓
这里的番茄生长不依赖土壤(tǔrǎng)。番茄采用无土栽培(wútǔzāipéi)技术,它的“家”是椰子壳做的椰糠,根须稳稳扎在椰糠基质(jīzhì)中。1株番茄只需要6升基质,就可以长出大约40串小番茄。

同时“植物工厂”还配备(pèibèi)了基质称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上面(shàngmiàn)的传感器,将温度、湿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浓度等(děng)参数汇集到电脑,进行实时监测,大致估算出这一片区番茄的营养是否均衡。当监测到番茄“渴了”“饿了”,工作人员就会配比水肥及时(jíshí)“投喂”。

此外,这里还(hái)采用生物防治技术,比如诱捕器、粘虫板,来对抗病虫害。正是这些科技的助力,加上科学的管护(guǎnhù),这里的番茄可以全年采收(cǎishōu),产量比传统大棚提升了3至5倍,每平方米能(néng)结出22公斤左右的番茄。

自2021年建成智能温室以来(yǐlái),吸引了周边农牧民(nóngmùmín)转变为产业工人,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,创造年产值3亿元。从靠天吃饭到科技(kējì)赋能,从季节限定到四季(sìjì)飘香,一串串的小番茄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来源:央视(yāngshì)新闻客户端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